大图书《小乌龟看爷爷》
活动背景:
根据《学本领》主题活动的开展,我制作了大图书《小乌龟看爷爷》。材料投放初期,孩子们会在了解故事内容的情况下去翻阅大图书,较为简单属于第一层次,但是翻阅速度较快,而且部分孩子没兴趣再次翻阅,觉得有些枯燥。所以我们在原有基础上制作了可以让幼儿动手操作的新教具,属于第二层次,较有难度,根据画面边讲故事,边动手操作丰富画面。
实录:
夏文瑾在看第一次投放的大图书时,比较流利的讲完了故事,但她表示这个故事好短,一会就看完了。后来老师对大图书进行了修改后,夏文瑾在看到了新投放的可移动的苹果树后又积极的看起了大图书。她在咪咪书屋发现了老师新投放的材料,想到了这是之前大图书《小乌龟看爷爷》的小乌龟背着的苹果树。于是就又再次拿起书又开始了看图说话。一边讲故事一边动手贴起了小树。第一次时,他在刚开始讲故事:“小乌龟想爷爷了,他要去看爷爷,顺便给爷爷送一棵苹果树去。”就把树给贴上去了。后来稍微提示下后,他就很熟练的把故事和自己的动作同步结合了:“......小乌龟把苹果树绑在了身上。”“苹果树长叶子了”“苹果树长出了小苹果”“苹果成熟了”在讲这句话时贴上相应的小树。看完了大图书,夏文瑾很开心,觉得这本书真好玩、真好看。
幼儿行为分析:
幼儿对活动失去兴趣的原因之一:材料的单一。幼儿重新又对活动产生兴趣的原因:材料变成了可操作的。教师新投放的材料相对原材料而言,是使其有了灵活性,不是单单的是看着图片来说话,帮助语言的发展。加上了动手的操作,丰富了大图书的应用。
幼儿对活动失去兴趣的另一原因:游戏设置的层次难度不大。幼儿重新又对活动产生兴趣的原因:难度层次上升。由于儿童的个体差异,他们对故事的掌握会不同,操作起来也会处于不同层面。因此,个别化材料提供的难度和材料要体现对儿童群体也要体现对儿童个体的关照,要有层次性。
葛鸽
201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