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脚”的房子
——姚昕晨
案例背景:
建构活动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各种材料的建构材料更加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索欲望。今天的个别化活动中,新增的材料(螺丝和和连接棒)吸引了何昊轩和孙顾昊,快速换上鞋套,孩子们便开始了自己喜欢的操作探索活动。
实录一:房子的来由
孙顾昊和何昊轩今天选择了有螺丝和连接棒的建构区,刚进去时,两个小家伙很高兴,拿起了长棒就往“墙上”的已经打好的螺丝孔里拧。
(因为一时的激动和心急,他们两个一进区域便开始“动工”,至于要建造什么,两个人心里根本就没有谱。)
一会儿,两个人各拧了一根棒,因为没有计划,两个人不知道接下去该怎么办。
“想想看,这些铁棒可以搭成什么?”我向他两启发。“先想好,接成什么,再拧上去啊。”
昊昊想了想:“这个可以搭房子的。”
“房子怎样的呢?”
昊昊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他马上对何昊轩说:“我们搭个房子吧,房子是这样的,”边说边用手比划着房子的轮廓,生怕何昊轩没有明白他的意思。
分析:在我的启发下,昊昊和何昊轩总算以头脑风暴方式的的方法马上在脑中形成了一个初步的搭建方案——搭房子。因为是中班的孩子,思维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虽然老师在活动前提过要求,但是由于受自己所喜欢的材料影响,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区域中的材料上,由于一时得心急,根本不去考虑与自己合作的伙伴先要商量一下自己建造的计划和构想,在这里,老师的启发尤为重要,只要轻轻一点播,孩子们就明白了操作的方法:自己心里得先得有个谱,否则无法办事情!
实录二:房子有几只“脚”?
昊昊和轩轩分别从墙角处连接出来,连接第一根很容易,在两个人合作连接到最后一步时,因为连接的棒太长,总不能与何昊轩的那头连接住,孙顾昊想了想,马上将过长的棒拆了,找到了一根短一点的棒,终于一个方形的框架搭好了。
(连接螺丝和棒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要把长长短短的铁棒连接成一个正方形,有点难度,不是连的太长,就是缺了一小段,这需要幼儿有一种目测和估计能力,反复尝试,才能获得成功。)
搭成了方形轮廓,他们两个很高兴自己刚才的成功,有了刚才的计划,何昊轩搭建的目的性也非常明确:“这个下面可以弄几只脚的,是吗?”
“两只!”
“三只!”
两个人为房子下面装几只脚产生了争论。
在孙顾昊的解释之下,何昊轩也同意里面的那只“脚”不需要,只给房子接上外面的两只“脚”。
分析:因为是用棒搭建的房子轮廓,在孩子们看来,着地的那两根棒让他们两个达成了共识,无可非议那是房子的“脚”!暂且就称之为脚吧,孩子们为什么会争议呢?原来房子是从墙上连接出来的,连接在墙的一面昊昊认为不需要脚了,只要在框架外面两个角下接上去两只脚就够了。而何昊轩认为里面的还是需要的。这是孩子们的想法,虽然没有正确错误之分,但是他们开始运用自己的经验和常识来判断和取舍。
在与同伴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孩子之间往往很能容易达成共识,当然,这与该孩子的能力和他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是分不开的。在建造房子中,孙顾昊一直是个主角,他有思想,有想法,而这些想法足以能让何昊轩心服口服。
实录三:房子的“脚”太长、太短,怎么办?
“下面的比较容易啦!”孙顾昊高兴地自言自语。
(因为刚才在接房子的框架时,遇到了一点点小难题,孙顾昊认为连接脚只要一直往下接到地就可以,应该很容易,他对这个感到非常自信,应该不会遇到什么困难的。)
两个人从筐里选了几根长的棒和螺口,一人分工接一只“脚”……
不一会儿,马上出现了问题:何昊轩接的“脚”太长,而孙顾昊接的“脚”却太短,长就只长那么一丁点,短也却只短那么一丁点。于是何昊轩将“长脚”拧下,昊昊又奋力地从筐里寻找两个人都合适的“脚”,期望之余却是失望了,筐里剩下的都是长铁棒,装上去都不合适。两人又陷入了难题……
(这个问题他们两个刚才怎么也不会想到的,刚刚回来的信心又失去了一半。但是可以看出,两个人不气馁,从筐里选了好几个螺口和棒进行反复尝试,结果还是不能如愿:装上太长,拧去又太短,实在伤脑筋……)
(昊昊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他和何昊轩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不甘心。)
何昊轩看看没有适合自己的连接棒了,只好长点就长点,接了上去,虽然“脚”由于过长而向外叉开,影响了整体的效果;而他就不同,他找来了几个积木,几个连在一起,直到合适的长度了就将它们按在房子的“脚”下。可是积木和棒子毕竟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材料,要将架在积木上,其稳固性是可想而知的。刚刚想要为自己的创意庆贺的昊昊,无意间轻碰了一下房子,“脚”就掉了。这下他真的没辙了,拆了积木“脚”,再看看何昊轩装的“长脚”,也没有不好的,至少它比积木牢固,也能站在地上,于是,他还是像她一样装了一条长“脚”。
虽然房子的“脚”不尽如人意,但是他们还是非常满足今天的作品,通过两个人的努力和聪明才智,小房子在他们的手里诞生了!
分析:当感到无计可施的时候,尝试失败的时候,多数人往往会选择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方法,成人如此,何况幼儿。虽然昊昊很不甘心“脚”的不合适,但除此之外他自己再也想不出比这更好的方法了。在整个活动中,孙顾昊和何昊轩都是自始至终的,在拼接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协商、学会了有目的的运用材料、学会了自始至终、更学会了思考和创造,而这些,正是我们幼儿教育所培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