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
当前位置: 首页 > 保教工作 > 经验分享 > 正文
案例:蛋宝宝站起来
发布日期:2017-06-14    作者:树园幼儿园   点击率:

案例:蛋宝宝站起来

周静

背景:

《纲要》中指出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他们的小脑袋里蕴藏着无数的问号。结合主题《在农场里》孩子们认识了各种不同大小、颜色的蛋宝宝,为了激发幼儿进一步的操作探索欲望,我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投放了“蛋宝宝站起来”的材料。材料选择及设计源于幼儿生活,符合中班幼儿好动手、喜探究的年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不仅是要帮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探索使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加强幼儿不怕困难、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更主要的是引导幼儿乐于动手操作,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并体验成功的乐趣。

实录一:

孩子们收集了很多的蛋到幼儿园来。大家聚在一起比一比、玩一玩蛋宝宝,老师引导,说:“你们能让这些蛋站起来吗?”孩子们随即就激发“斗志”,他们各个摩拳擦掌,纷纷“应战”,在桌子上开始让蛋宝宝站起来。但由于缺少辅助材料,在他们多次摆放,反复尝试后都没有成功。于是,他们就向我求助到:“ 周老师,怎么样才能让蛋宝宝站起来,快帮我们想想办法吧!”。

实录二:

我班孙顾昊幼儿思维较活跃、求知欲强,对周围事物喜欢探根究底,虽然在自己尝试让蛋宝宝站起来时没有能够成功,但他对此热情不减,反而激发了他探究让蛋宝宝站起来的强烈愿望。自由活动时总喜欢拿个蛋把玩,尝试让蛋宝宝站立起来。

实录三:

我把孩子们集中到一起,进行分享交流:“蛋宝宝光靠自己不能站起来,那我们能不能到班级的“宝贝箱”里去找找东西,看看请材料宝宝来帮忙后,蛋宝宝是不是能站起来?”听了我的话,孩子们马上将希望寄托于材料箱,认真的挑选起材料来了。在经过反复挑选后,最终我们选定了几种辅助材料。小宝拿起彩纸卷成了圆筒,只见蛋宝宝稳稳地站立起来了。昊昊找到了几根扭扭棒,把扭扭棒放在桌子上围成个小圆圈,就像给蛋宝宝砌了一圈”围墙”,蛋宝宝也稳稳地站起来了……在有了小宝和昊昊成功的经验上,大家探索的积极性和欲望更强了,不断地与材料互动着。于是乔乔想起了去拿一块中间有镂空的积木,结果蛋宝宝站起来了,经他的提醒,旁边几个幼儿也想到了用积木让蛋宝宝站起来,后来,他们又找到了杯子、瓶盖、瓶子等各类材料,都能让蛋宝宝站起来。

看到部分孩子获得了成功,我们也精心设计了一张记录表,帮助更多的孩子进行方法梳理和总结,同时引发其他幼儿探索的兴趣。在这份材料中,记录表起到了举足轻重地作用,因为孩子在记录中为自己的探索过程留有痕迹,从而更加有效的帮助了孩子去对比几次实验的结果。

在轻松、愉快的操作过程中幼儿学会了借助多种材料探索出使蛋站立的多种方法,体现了强烈的探索欲望,而且还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但由于宝贝箱的材料数量和品种不是很多,使得他们的探索范围有些狭窄了。于是我充分发挥幼儿及家庭资源共同收集材料,让幼儿利用个别化学习活动更好的进行操作探索。相信材料丰富了,孩子们的办法也会越来越多的!

分析:

首先,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的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并能给予幼儿足够的操作探索空间。在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生活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活动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从看一看、动一动、说一说等进行设计。幼儿通过实际操作,教师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对探索现象感兴趣,并且乐意将自己的发现与他人交流。

其次,材料引发幼儿的思考:蛋宝宝能否站得直直的呢?通过让幼儿大胆尝试猜测——操作——发现——验证,寻找在平面上及在辅助材料的辅助下探索让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让他们在这过程中,满足自主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并体验成功的乐趣。在操作过程中我鼓励幼儿大胆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索,并鼓励幼儿大胆地与同伴进行交流,在分享验证环节能很好地利用幼儿的操作结果,请幼儿演示自己是请哪个“朋友”材料帮蛋宝宝站起来的。形象具体,更完整、清楚地给予幼儿进行梳理、提升幼儿的经验,让幼儿知道蛋宝宝它找到了支撑点,他就能站起来的原理。

最后,由于幼儿仍有很高的兴致,并且对于这个现象仍有较大的操作探索空间,因此我可以继续鼓励幼儿自己收集的其他辅助材料,如:透明胶、电线、海绵等投放其中,让幼儿继续操作探索,并且材料的提供设置上进行层层递进,如提供的一条毛线,一条毛线“蛋宝宝”是无法站起来的,若提供更多的毛线,“蛋宝宝”是否能够站起来呢?孩子可以尝试记录要用多少条毛线才能使蛋宝宝站起来。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索,逐步去感知其中的秘密,从而养成幼儿乐于操作,对各种探索现象感兴趣。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各种资源,给予幼儿丰富的空间,不断提升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积极地运用到生活中。

反思:

我们教师要有高度的灵敏性,善于捕捉孩子瞬间细微的变化、细小的事情,更要善于观察和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绣球”,提高教育的引导艺术,把握适当的时机,诱发幼儿积极向上、愿意学习的欲望,让孩子在与材料的互动过程中,积极探索,主动尝试,不断的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