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传身教,培养孩子好习惯
——我的育儿故事
中一班 何思辰爸爸
俗话说:至要莫若教子。一个人结了婚、生了孩子,那么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变成了如何教育孩子。生育、养育和教育,生育最容易,养育也不难,教育是最难的。
我们家有两个孩子,大宝小名圆圆是个男孩,正在上中班,小宝比大宝小两岁零两个月,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儿,大宝的性格恰好与小宝相反,从小内向、胆怯、扭捏、不合群。
我们常怀感恩之心,有两个可爱的孩子,是我们爱情美满的象征,也是我们人生的幸运。
但我们也深知“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的道理,时常感觉到身上教育子女的重担。 在为人父母的六年当中,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也是边学习边摸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就此机会做个分享。
一、 培养一个爱阅读的孩子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则在研究中发现,0-10 岁是养成儿童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期,3-10 岁则是培养儿童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德国阅读专家认为,一个人到了13岁或最晚15岁,还没有养成阅读习惯和对书的感情,那么他今后的一生中很难再从阅读中找到乐趣,阅读的窗户会对他永远关闭。”
在孩子刚出身时,就孩子习惯的培养,我和爱人达成了一致,要让孩子少看电视,多看书。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肯定能让孩子受益终身。
而且,身教大于言教,为了给孩子做示范,我们也做到回家不开电视,有时间就多看书。在我们家里没有iPad,它只是用来娱乐的电子产品,有些父母说iPad也能给孩子学到东西的,它里面有很多学习用的APP。我们认为电子产品不仅伤害我们孩子的眼睛,而且对于孩子的大脑发展也是有害的,它们会把孩子的思维固定死,让他们失去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圆圆大概两岁的时候,他妈妈开始给他买绘本,网上有推荐不同年龄段看的图书,选择热门和评价高的,记得最早买的是《小熊宝宝绘本》系列和《小鸡球球》系列绘本。
《小熊宝宝绘本》主要是通过小熊宝宝和朋友们的小故事,教会孩子一些基本的生活规范,如打招呼、讲卫生,讲礼貌等。晚上临睡前,只要没有特别的急事,我们就会读书给他听,他有时候不愿意听,有时候听得很认真,有时候会有点不耐烦地翻到下一页。不管怎样,我们心里坚信:“一切顺其自然就好,只要每天坚持,相信他会爱上读书”,就这样,坚持亲子阅读。
这两个系列的书也不知读了多少遍,书撕破了,翻烂了,可喜的是,孩子渐渐地能够静下心来听我们读绘本了,自己时不时地也会去翻书了。我们又给孩子买了《小兔汤姆》系列和《青蛙弗洛格》系列,这些书都让他爱不释手,直到现在他还会时不时地拿出来 “反刍”。
后来,书越来越多,为了孩子们能方便选取书籍,我们把书架、书桌放在客厅,这样客厅的用处就变大了。孩子们只要想看书就可以随时随手能够取到自己喜爱的书籍。客厅中的电视几乎成为了摆设,规定老人看电视就去房间,我们把客厅成了一起学习的地方。
再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开始关注少儿分级阅读,更加有针对性地挑选一些名家如李欧李奥尼、安东尼布朗的经典绘本给孩子阅读。亲子阅读的时候,他感兴趣的我们会反复读,读得细一点、慢一点,不是很感兴趣的,我们就泛读一遍。到了中班,孩子已阅读了不下100本图书。自然而然地识字量、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最主要的是培养了对他一生至关重要的习惯:好读书的习惯。
在阅读方面,我们的体会是:以兴趣引导为主,不要太功利,不要太急于求成。亲子阅读不仅是带孩子阅读,更是一种感情的培养。平日里没有时间少陪孩子,晚上的故事时间正好是亲子情感交流的好时光。另外,阅读一天两天,看不出孩子的变化,我们不能以孩子懂了多少道理,认识了几个字,这样功利性的指标还衡量孩子的阅读。一切以培养孩子阅读兴趣为出发点,至于文章的寓意,大人有大人的体会,孩子有孩子视角,应不要强加为好。
二、诵读国学经典,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优质的思维、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精神世界。现在的家长,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买最好的玩具…在物质方面可以说给孩子的都是最好的。反过来在精神方面呢,就显得比较随便,不够重视。”
在孩子出生到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我和爱人的教育观念产生分歧时,要么就是我说服她,要么就是她说服我,大部分都能趋于一致。但在“先进行智力开发,还是先培养品德修养”这一点上,我们很快达成了统一观念,选择了后者。
因为自己爱好国学的缘故,有次参加在奉贤图书馆举办的“家庭国学教育重要性”的讲座活动。此次活动收获颇丰,不仅再一次领略了国学的博大精深,也让我知道了用国学经典来滋养孩子精神世界的家教方法。
活动结束后,我二话不说买了一台国学机,下决心要让孩子从小诵读国学经典。为了引起他更大的好奇心,国学机一带回家,我对圆圆说:“这个是爸爸自己学习用的,它很厉害,会放好听的音乐,会读书,比电视还厉害。”他大大的眼睛好奇地盯着这个四四方方的木头盒子,迫不及待地开始研究操作方法。
随后的几天里,圆圆生病请假在家。一天下班后问奶奶情况,她说:“圆圆在家反复地听国学机,一会儿听音乐,一会儿听《弟子规》,电视也不看了。”奶奶笑了,我也笑了。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刚开始几天,圆圆还兴趣十足,但过了一个礼拜,他的“三分钟热度”就过了。这时,我并没有强迫他必须要每天背诵或者怎样,我知道兴趣的培养需要在轻松,无压力的环境下才是最好的。一方面我们会经常鼓励他的进步,一方面自己做好榜样,只要在家有时间,就跟他一起听、一起读。诵读的时候,不去刻意教他生字和句子的意思,只管一遍遍地读。经过一两个月的时间,孩子渐渐爱上了诵读,对国学越来越感兴趣。每天的点滴积累,圆圆慢慢地会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知道了四书五经分别是哪些书。记住了《孝经》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的名句。
要说学习国学经典之后,孩子们有什么变化嘛。
国学经典让他们明白了为人处世的道理。 某天,看到圆圆和他妹妹为了玩具,互不相让,眼看妹妹快要哭出来。我就对圆圆说:“让一下妹妹,妹妹比你小。‘兄道友,弟道恭’”,没想到他马上接下一句“‘兄弟睦,孝在中’”,说完他马上就把手从玩具上面抽回来了,让给了妹妹。我没想到他自己都会背了,而且还好像理解了其中的意思。
又有一次,带圆圆去朋友家玩,朋友拿了一本图画书给他看,他饶有兴趣地读完后,就问:“阿姨,这本书是哪里拿的?”。我朋友说:“圆圆你随便放在沙发上就行了。”他坚持要放回去,并说:“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孩子懂得了,有借有还,看完书要物归原位的道理。国学经典正是这样一点一点规范着孩子的日常行为。
国学经典也让他们变得自信、坚持。 有一次,我们全家参加了社区组织的“多才家庭,多才老街”的活动。一家三口,表演《弟子规》朗诵和歌唱,这应该是圆圆第一次在舞台上面表演,对他的期待是自信、勇敢地完成表演。临近上场,圆圆妹妹也要吵着一起上去,也只好带她上去。妹妹平常喜欢模仿哥哥,受哥哥影响,她也会背诵和唱歌。这两位最小年龄的“演员”,并没有让人失望,顺利完成了此次活动最萌的表演。
国学教育不仅让他知道了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貌和习惯,也潜移默化地让他拥有一颗“孝悌忠信”的仁者之心。
我们一直坚信:培养孩子的道德修养和灵性品质是根本,如果只注重智力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精神方面的培养,就会本末倒置。如同在浮沙上筑高台,人格和道德发展上的缺陷,早晚会使高台轰然倒塌。
面对五花八门的早期智力开发培训班的招生“诱惑”,和朋友圈内朋友孩子参加技能培训班后如何成长的晒图。我们抵抗住这些诱惑和攀比心理,先通过陪伴孩子诵读经典进行“童蒙养正”,慢慢地引导他的兴趣,以后,在其感兴趣的某一方面再培养一些兴趣技能。
国学经典博大精深,智慧一生受用,我希望学习国学经典作为孩子的“精神食粮”,变成孩子一生的习惯。我也会陪他一起“活到老,学到老”。
三、言传身教
现在这个社会,到处都在强调教育的功用和力量,认为教育能够改变一个孩子的一切。
每个教育专家能成功站在讲台上,肯定都有他的一套成功的理论体系和案例,比如今天这个虎妈鹰爸的教育理论很好,他们的孩子很成功,那就立马去尝试,过一段时间后又觉得不好使,几天后又听了一个家庭教育专家的另一种方法,也觉得很好,可是有些并不适合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正是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个性和所处的生活环境,所以我们就觉得家庭教育很难。
很多家长过分甚至完全依赖学校的教育,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忽视了作为家长的自身的学习与进步。我们看到有的父母自己很优秀,子女却很一般甚至问题一大堆,有的父母很平凡,每天为生计奔波劳累,培养的子女却非常优秀。一个孩子成长为优秀还是平庸的孩子,一方面是学校教育的功劳,一方面是做父母的,要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去教养他们,更要言传身教。
想要自己的孩子爱看书,首先自己要带头看书,在家里布置几个书架,放个书桌,多买一些书,要搭建读书的环境。下了班,别在外面瞎晃悠,与狐朋狗友聚餐,或者游戏消遣,浪费时间,早点回家多陪孩子读会儿书。
想要自己的孩子待人有礼貌,自己就要学会微笑迎人,早上逢人说句“早上好”,分开说声“再见”,待人亲切,又要保持一份距离,不给别人添麻烦,不在别人背后胡乱说长道短,谈论人非。
想要自己的孩子勤俭节约,自己就要带头合理安排每月的消费。当省不用,当用不省。如果父母整天工作不努力,混混日子,还要高消费,这也要好货,那也要名牌,买回来又不珍惜。试想,这样的环境下,子女怎么能够学会勤俭节约。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父母的优点,也同时照出父母的缺点。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首先带头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是言传身教。
在两个娃的培养教育中,我们时刻谨记要做到“言传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