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区树园幼儿园
★
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大班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现状分析
(一)教研组基本情况
我们大班组共有4个班级,组内有8位教师,以青年教师居多,因此,我们大班教研组是一支有朝气又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队伍。组内的青年教师通过园内外教师的结对带教和自己的不断摸索,已了解各项班主任的常规工作,能胜任班主任的工作。组内教师学历层次普遍偏高,以青年团员居多,因此我们大班组的教研氛围非常活跃,向上。
(二)优势分析
大班组中8名教师都经历了优秀教研组验收,一级园验收,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其中7名教师是大学本科学历,1名教师荣获区优秀青年教师,2名教师在5年期教师考核中获得二等奖,整个教师队伍十分年轻有活力,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有着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工作热情。在工作中乐于奉献,对保教工作与专业学习都要求自己不断求精。
(三)不足之处
大班组教师中一半的教师没有教过大班,其中一名是新进教师,对大班年龄段幼儿的特征尚未熟悉,也没有全面的接触过大班新教材,教学经验、观察分析和实践经验等较缺乏,所以对于这部分年轻教师来说,带大班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另外班组中有2名教师怀孕,虽然能坚持上班,但是由于身体原因也会对一日课程实施带来影响。所以本学期我们将继续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及技能水平,提升大班组教师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教研目标
1、开展“基于幼儿数学核心经验的大班个别化材料的有效投放”的专题研究,通过理论学习、材料研讨、追踪观察、现场观摩等途径,提高教师对个别化材料的理解、制作及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分析能力,从而进行有效的投放,满足幼儿的兴趣及需要,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等能力,
2、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重视课堂教学实践,基本保证一月两次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与反思中提高教师集体活动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在分享交流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加强教研组管理,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及组长助理的引领作用,让不同层次的教师能承担各种教研组任务,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内容与措施
(一)注重课堂教学,提高专题研究和常规研讨的有效性
1、研究专题:基于幼儿数学核心经验的大班个别化材料的有效投放
(1)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讨论与学习,重点提高教师对大班数领域个别化材料的研究及制作,加强教师对材料投放后幼儿使用情况的观察分析,从而不断改进及提升对个别化材料的研究,并将方式方法运用到其他领域的个别化材料投放。在专题研究中促教师观察与指导的能力。
(2)形式:立足专题研究,以案例分析、现场观摩、交流研讨等形式开展大班个别化学习活动。撰写相关专题实践研究的教养笔记和案例,将研讨后的体会、经验、收获以案例、经验、小结等呈现,形成文档资料。
2、注重每周的备课质量,共同探讨制定主题活动计划、活动目标、活动过程及教学方法。
3、通过“一课三研”的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鼓励组内青年教师大胆尝试、认真反思,使自己的教学上逐渐走向成熟。
4、关注年轻教师在教研组的作用,鼓励多承担任务,提高带班教学经验。
(二)注重理论学习,营造教研组良好氛围。
1、以理论为前提,提高自身业务修养。
我们通过组室集体学习、互相学习、自我学习等方式加强自身的理论水平,通过《上海市学前教育指南》《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指南》的文件精神,提高组室老师的业务理论水品,并积极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2、积极收集相关学习理论,开展经验分享活动。
通过多种渠道的收集信息、学习理论,树立正确的观念,做到有资源共享,有经验共同实践,有想法共同探讨,有问题共同解决。
(三)注重业务培养,提高教研组教育质量。
1、认真制定好每周一次的小教研活动内容,根据制定好的教研内容,与组室老师进行有效研讨。
2、积极制定好下一次的教研内容,做到提前预告,让每位教师做好教研前准备,都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切实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
3、积极争做教研组“中心发言人”和“我当教研组长”活动展现每个组员的个人智慧与潜力,提高组室老师“研”“反思”“总结提升”的能力。
4、根据实践活动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调整教研内容,使教研活动真正为老师解疑答惑与解决问题的阵地,真正体现教研组的作用。
四、每月工作安排
活动时间 |
教研内容 |
讨论问题 |
教研形式 |
主讲人 |
第 5 周 |
1、交流小教研计划内容、明确学期教研任务 2、材料研讨:男孩女孩(集合与分类) |
1、沟通与修订教研计划,明确教研重点。 2、分析材料《男孩女孩》的核心经验,玩法、价值 3、材料如何调整 |
视频记录 交流讨论 |
朱佳莉 |
第 7 周 |
1、理论学习 2、案例分析(数学核心经验书P73-85)(模式)
|
1、什么是模式?模式的核心经验是什么?大班年龄段的模式特点是什么? 2、材料设计中包含了哪些核心经验,有什么价值?如何制作呈现?
|
理论回顾 交流研讨 |
朱佳莉 |
第 9 周
|
1、反馈上次材料调整后幼儿的操作情况 2、个别化材料研讨(模式)结合视频或照片 |
1、材料调整后幼儿的使用情况如何?解读幼儿的行为。 2、教师解读材料的价值及玩法。 3、提出对策,如何调整?
|
交流剖析
|
朱佳莉 |
第 11 周 |
1、理论学习(计数) 2、教师个别化材料研讨(计数)
|
1、什么是计数?计数的核心经验是什么?大班年龄段的技术特点是什么? 2、材料设计中包含了哪些核心经验,有什么价值?如何制作呈现?
|
交流研讨 |
朱佳莉 |
第 13 周
|
1、研讨教师制作的个别化材料(计数) |
1、分析材料的核心经验,说说材料中有何价值 2、解读幼儿的行为 |
现场观摩 交流剖析
|
朱佳莉 |
第 15 周 |
1、观摩班级反馈材料调整情况 2、研讨教师个别化材料的制作,分析幼儿的行为(数符号) |
1、材料调整后幼儿的使用情况如何?材料是否适宜? 2、教师解读材料的价值及玩法,分析幼儿的行为,提出对策,如何完善制作。
|
交流研讨 |
朱佳莉 |
第 17 周 |
1、现场观摩 |
1、教师的材料投放是否有效 2、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 |
现场观摩 交流剖析 |
朱佳莉 |
第 19 周 |
梳理撰写经验总结
|
运用案例作为依托,撰写专题小结,梳理本学期研究的收获与思考。 |
交流分享 |
朱佳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