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
当前位置: 首页 > 保教工作 > 经验分享 > 正文
超市购物 ——大班个别化观察与指导分析
发布日期:2015-12-17    作者:树园幼儿园   点击率:

超市购物

——大班个别化观察与指导分析

背景:

《超市购物》是根据大班主题《我们的城市》而设计的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通过对超市内商品的分类及按购物车要求进行商品组合,让幼儿积累分类经验的同时掌握10以内数的加法算式,非常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其生活经验。

片段一

    小钟来到了超市购物前开始理货了,他看着手中的商品一一放在了零食、蔬果、服装、电器、学习用品这五个货架上,当他拿到一张干果(葡萄干、枣子、开口笑)图片时小钟开始犹豫了,纠结了半天最终将其分在了蔬果栏里。就这样分着分着,渐渐到了最后一张图片热水器,只见他看了两眼后便放在了文具栏里便准备开始“购物”了。

分析:

在幼儿的眼中葡萄干、枣子、开口笑不同于薯片、糖果等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特征表示这些是零食,因此在缺乏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他们往往会将这些看上去和蔬菜水果长得很像的东西放在了蔬果栏里。那么这张图片是否有必要出现在这里呢?我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大班的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材料更要注重体现材料的差异和挑战性,这张看似不起眼的图片却对于幼儿分类有了一定的挑战性。葡萄、枣子在没有晒成干之前是水果,但当他们经过人类烘晒之后就成了可口的零食,这类的生活经验是非常有必要让幼儿了解的,也非常适合在交流分享中让幼儿来讨论共享各自的已有经验。

在超市购物这套材料中我们投放了许多商品,因此在分类的过程中是非常挑战幼儿耐心和细心的学习品质。该幼儿在整个分类的过程中都能够坚持将每一样商品按类摆放好,可见他对材料有很大的兴趣同时也体现出他耐心和专心的学习品质。在分类最后该幼儿错将热水器放在了文具栏里,在后来的交流分享时才了解到原来他把热水器看成了铅笔盒。个别化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幼儿的认知得到发展,还应发展他们良好的学习品质,到了大班我们也常常发现许多孩子做事情有时候非常粗心,这个片段中可以看出该幼儿在最后并没有仔细的观察图片以至于相当然地按照形状来判断分类。

片段二:

开始为购物车选购相应的商品的,在第一个购物车10元钱选2样里,小钟一下子就找出了一个3元的商品和7元的商品,在第二个购物车10元钱选3样时,小钟先找了一个4元的商品,随后又找了两样3元的商品。当在第三个购物车10元钱选4样时,小钟依然先选择了一个4元的商品,接着找了2元、3元和1元各一样。最后10元买五样时,他先选了三个1元商品,接着又要选了一个2元商品,最后掰着手指数了半天选择了一样5元商品。

“老师,我都买好啦”小钟高兴地说道。

“再检查一下,有没有算错的”我拿出雪花片说道。

于是,小钟拿起雪花片开始验算了,只见他将自己每样选购的商品价格变成相应的雪花片数量分为一堆,最后将这几堆的雪花片的数量进行统算,验证非常顺利的结束了,他自豪地说道:“老师,没有问题,我都买对了!”

分析:

可以看出该幼儿具有较好的数概念,《指南》中指出:大班幼儿能通过食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可以发现在选购商品时,第一个购物车对于他来说非常简单,很快就买好了。当出现10元钱买3样和4样,他第一个选择的商品价格都是4元(属于在中间偏低的价格),在这个过程中该幼儿能够有意识地最先找较小的数字来进行推算,为后面数字的选择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这其实是推算的一个技巧,这种能力于大班第一学期的幼儿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同样在最后的10元买5样时,该幼儿前3样都选择了1元商品,当数量越是多,前几样选择的商品价格就越是低,可见该幼儿具有较高的数运算能力。

验证的环节同样也体现出该幼儿的数运算经验较为丰富,《指南》中指出:大班幼儿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从片段中可以看出他选择了先分类再来运算的方式,体现了一个运算的逻辑性,因此验证的过程非常快速准确。

调整:

    通过这一片断的观察也让我对这套材料对于数运算能力较高的幼儿的挑战是否太低有了重新的思考。在活动过后,我又增添了一张记录卡,让能力较高的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相应的商品,既体现了材料的层次性又满足了各种能力水平的幼儿。

 

 

陆莉嘉

分享到:
相关信息